上海急诊高峰已在下行,重症高峰缓慢下降!两会上,政协委员带来这些思考

话匣子FM
话匣子FM
2023-01-10 10:26上海东方广播有限公司旗下话匣子FM官方账号

防疫进入新阶段后

各级医疗机构,尤其是社区基层医院

成为新冠救治的主战场

经受空前压力,克服无数困难

政协会场上

来自医疗卫生领域的委员们

带来了救治一线最新情况

也带来了对应对措施的新思考

视频加载中...

上海这一轮疫情,从救治一线数据来看,已经出现了基本向好的趋势

去年12月22日以后,通过三级医疗体系联动,特别是社区卫生站的发热门诊和二三级医院的发热门诊不断扩容以后,我们第一轮发热门诊的高峰已经往下降了。

最近这段时间,主要是急诊高峰和重症高峰,从目前我们医院的和邻近的医院来看,包括我们小组中也和其他医院交流了一下,急诊高峰已经在往下走,重症高峰在进入一个缓慢的下降过程,这是我们非常愿意看到的。也就是说这一轮的疫情,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这里面涉及到方方面面,政府部门的优化、市民百姓的支持、以及医务人员共同的努力。我们希望能够在春节前后进入到一个相对平稳的平台期,顺利地度过我们开放以后的第一波冲击。

——市政协委员、仁济医院党委书记郑军华

郑军华委员说,三年抗疫过程,各级医疗机构也在不断总结和提升;这一次放开后,就诊量急剧增加,对全院的医疗工作是一个非常大的冲击。包括仁济医院在内,很多三甲医院迅速行动,增加对重症医疗队伍的建设和投入,许多科室临时转为重症新冠病人的收治场所,全院所有重症监护病房统一安排,包括呼吸机、ECMO等与生命支持相关的设备,也统一调度。

在人员方面,已经克服了前期医务人员感染造成的人员缺失,这个难关我们都渡过来了,现在90%以上的医务人员已经恢复,回到了工作岗位。只要有人,就更有信心去做好下一步的工作。

上海急诊高峰已在下行,重症高峰缓慢下降!两会上,政协委员带来这些思考

这背后有全市数十万医护人员的坚守

以及上海因时因势

不断调整优化医疗资源的布局

尤其是量大面广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在应对这波疫情冲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视频加载中...

分级诊疗本身是一件很好的事,可以化解大医院的就诊压力,但关键在社区医院能够“接得住”,患者的信任感建立需要一个过程,包括对社区医院的充分认识,软硬件水平的不断提升。

尤其是这次,随着抗病毒小分子药优先向基层倾斜,患者在社区医院能够及时拿到药,对患者来说就有吸引力,越来越多的患者愿意走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当然确实硬件的建设需要长期的投入,还需要更长的过程。

那么在目前的紧急情况下,是不是可以调配更多资源来支援社区医院?比如说CT设备,其实有一些专科医院、一些体检中心,设备都很好,是否能通过市里统一协调,把资源开放给社区医院,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解决硬件短板的问题。

我们还看到,最新很多市级专家下沉到社区医院进行指导培训,更好保证资源、治疗都向前端转移;我建议养老机构更需要这样的下沉。养老机构的医疗资源更加薄弱,又是危重群体的集中地,需要有社区医院或者说是定点医院,能够与每一个养老机构之间有一个联动机制,及时沟通,及时就诊、及时转诊,包括小分子药的应用等等。

——市政协委员、上海协力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游闽键

说到养老院,上海金之福养老服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兵委员深有体会,公司旗下有5家养老院和1家老年护理院,都位于长宁区,其中护理院是配有专门的医护人员。而根据规定,护理院的医护人员不能出去给养老院里的老人看病,即使就在同一栋楼里——

“1楼2楼的区域是护理院,3楼以上是养老院。可是3楼以上的老人,甚至有些卧床的老人,他需要输液、就诊的话,必须把他搬到1楼2楼才行。我们一直强调‘医养结合’,很多老人、包括老人的家属都很不理解,这么简单的事情,就不能医生上楼去看诊吗?”

疫情期间,问题就更突出了。徐兵委员建议,要突破“医养结合”的瓶颈,可以在体制机制有新的突破,充分利用已有的医疗资源,更好用于老年群体的应急和救治,特别是抓住新冠诊疗的黄金72小时。

我们在体制机制上,还要敢于突破创新。分管养老工作的民政部门、分管医疗救助的卫健委,包括还有医保支付,都是属于不同条线,这中间如何联动、如何打破壁垒。比如说区域性的突破,护理院的医生能不能到养老院里,为老人看病?这些资源都可以充分利用好,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首先是方便老人,其次更能快速救治。”

委员们的建议涉及方方面面

针对将来仍有可能出现的疫情考验

眼下更要抓紧总结经验,补上短板

尤其要保护好老人、儿童这些脆弱群体

这是大家的坚定共识

比如,为“一老一小”群体发放防疫包

比如,对社区医院持续加大软硬件投入

比如,小分子药的使用要更及时

当然,除了这些医疗资源优化外

一系列社区管理也要同步加强

上海急诊高峰已在下行,重症高峰缓慢下降!两会上,政协委员带来这些思考

重点还是要管好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特别是脆弱人群,发挥家庭医生的作用,发挥居委会干部对居民比较熟悉、了解的优势,及时发现老年群体的健康问题,能够尽早干预、尽早治疗。

我们最担心就是有些老人,称之为“沉默的缺氧状态”,特别是高龄老人、独居老人,我们现在提出,居委会每天要有联系,送餐也好、倒垃圾也好,都可以问一声喊一声;一旦没有回复就立马要关注到位,能够及时送到医院就诊,这样尽早治疗、出现重症的概率就会降低很多。

关键还是一点——脆弱群体的健康状态一定持续要有管理

——市政协委员、静安区卫健委主任叶强

最难的时候已经过去

不少医卫领域的委员们判断

今年春节前后

上海就将进入平稳期

扛住、顶住、坚持住

不断优化我们的应对措施

再漫长的冬天也终会过去

上海急诊高峰已在下行,重症高峰缓慢下降!两会上,政协委员带来这些思考